那个星期五,名著里虚构的情节闯入我的生活

—— 受难节特辑 ——

星期五是一周里最快乐的一天。

虽然那是个工作日,带给人的幸福感却远超周六和周日——因为那是最有盼望的一天

瞧,史努比 (Snoopy) 有多高兴!

然而当我看到日历上真有一天叫“好星期五”,还全民放假的时候,

心中有点错愕——每个星期五都是好日子,这个星期五又有什么特别?

查理∙布朗告诉派蒂(Patty),“好星期五”是好在耶稣为我们的罪死,以致我们可以有永生。但是,

像我这样的好人一枚,何罪之有?

记得小时候看电影,每一个角色出场,先目测一下这是“好人”还是“坏人”。

浓眉大眼,声如洪钟的是好人;而那个长得贼眉鼠眼,鬼鬼祟祟的肯定是坏人。

我是好人
我是坏人

记得后来电影电视剧进步了点,尤其是谍战片里,一时分不清好人坏人,就时常问“这个是好的还是坏的?”

哈哈,其实我是装好人!

我们根深蒂固地觉得世上有好人和坏人,而自己当然是归在好人那一列。

然而不断增加的阅历,让好人与坏人间的边界线慢慢变得模糊起来。

 

狄更斯的小说《双城记》(A Tale of Two Cities)里的德法奇夫人在故事一开始是个可怜的好人。

当时法国的贵族厄氏兄弟害死了她的妹妹、妹妹肚里尚未出生的孩子、她的父亲、和她的兄嫂。

她化悲痛为力量,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锋。

然而,随着剧情的推进,德法奇夫人慢慢黑化,从最初的受害者, 一步步地被复仇之心吞噬,变成了个嗜血恶魔。

“好人”秒变“坏人”。

圣经里有个故事,讲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。

那个小儿子就是个典型的“坏人”,他顶撞父亲,游手好闲,离家出走,荒淫度日。

而那个大儿子却多年来勤勤恳恳在家服侍父亲,而且从来不违背父亲的命令,妥妥地活成 “人家的孩子”。

这实在是个“好人”中的“好人”了——从来不违背父亲命令的人,你见过几个?

然而,剧情很快反转。小儿子在外穷途潦倒,不得已回到家。

正当老父亲为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喜出望外之时,大儿子却因此生气,拒入家门。

他父亲出来劝他,他恨恨地责怪父亲不该对这么个败家子那么好。

这么个恪尽职守表现优异的大儿子,街坊邻居教育自家孩子时的模范榜样。

在弟弟出走的那些年里,有没有思念过弟弟?担心过弟弟的安危?

可能从来没有,不然知道弟弟回家了应该多少想快快进去看一眼吧;

他好像根本没打算认这个弟弟,跟老父亲讲到这个弟弟的时候,用的称谓是,“你这个儿子”;

他听从父亲,却有没有留意父亲时常眺望远处的身影?有没有看到父亲时而紧皱的眉头和伤痛的眼神?有没有听到父亲夜深人静时的叹息?

他若偶尔去父亲身边坐坐,闲聊几句,不难看出父亲心底的痛吧?

他若心中爱父亲,多少会分担父亲的痛,一起指望弟弟平安回来吧。然而他好像完全不了解也不在乎父亲的心。

觉得自己样样都好,至少比起那个浪荡的弟弟好几百倍的大好人,其实里面满了骄傲,无亲情,冷漠,和对人的嫉妒排斥。我会不会是这样一个好人?细思极恐。

父亲劝慰大儿子:“你常和我在一起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。”

圣经里面的上帝将自己比作这位父亲,一直不断寻找和等候我回家。

而我,会不会是一个勤奋努力,奉公守法,却不认这个爱自己的父亲,无视父亲心里的痛的“好人”?

我会不会明明是家里的儿子女儿,却活得像雇工一样苦毒又计较?

据说英国《泰晤士》(The Times)曾经以《这世界出了什么问题?》(What’s Wrong with the World?)为题向众多作家邀稿的时候,著作等身的却斯特顿(G.K.Chesterton)的回稿只有两个字:”I am.”(我就是问题所在。)

 

每个罪都明码标价了

我的同事跟我说,好吧,我承认我是个罪人。

不过却想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为我死。上帝要是爱我,原谅我不就好了吗?

这么说吧,你把车借给隔壁邻居。

过了两小时邻居痛哭流涕地告诉你他不小心闯了个红灯,车被撞毁了,而且他刚丢了工作,没钱赔你的车。

你现在有两个选择,一是原谅他,不过要自己承担车的损失,二是去告他,让他砸锅卖铁来赔你车。

他的“一个不小心”有个标价,就是你的车价。你会突然发现世上没有“就原谅他”这回事。

原谅对方意味着你要为对方的错误买单 。

更多的伤害没法用钱来衡量。

被人霸凌,嘲笑,尊严被践踏,自由被剥夺。

我们可以选择收回自己的感情,冷落对方;或用更恶毒的语言让对方感到加倍的痛;

或在网上贴大字报,诋毁对方的名誉,这一切的背后有个潜意识,都是要对方为他的错误付上代价。

而原谅则表示你自己消化所有的伤害,谈何容易。

你可能说,身为上帝,难道不能网开一面地“就原谅我”吗?

然而你愿意不愿意相信和投靠一位随心所欲轻看罪恶的神呢?圣经所启示的上帝是完全圣洁,完全公义的神。

这位神恨恶罪恶。所有的罪都有一个清楚一致的标价——“死”。

鲁益师的著名童话小说《纳尼亚传奇》里,四兄弟姐妹穿越到一个名叫纳尼亚的奇幻世界。

他们想合力破除女巫贾迪丝的咒语,以结束那里持续了100年的寒冬。

然而弟弟爱德蒙受女巫糖果的引诱,一度背叛了三兄姊。

就在女巫磨刀要杀死爱德蒙的千钧一发之际,名叫阿斯兰的狮王奋力救下爱德蒙。

然而爱德蒙的背叛却不是没有后果的。

女巫找上门来,跟阿斯兰说,你知道,照纳尼亚的古老律法,背叛者爱德蒙的血归她。

阿斯兰说,是的。阿斯兰和女巫协议,他将替代爱德蒙,牺牲自己任由女巫处死。

女巫正中下怀,因为阿斯兰才是她真正的威胁。

小伙伴们伤心欲绝又万分不解,为什么阿斯兰不能直接把女巫撕碎?

阿斯兰当然可以轻而易举将女巫撕碎,但爱德蒙怎么办?

他背叛的后果是将他自己卖给女巫了。阿斯兰先要将他赎出来。

上帝的大能当然可以击碎这世界的罪恶。然而我们却忘记,我们是这罪恶的一部分。

上帝的爱和饶恕不是廉价的,他用他自己的命将我们赎出来。

虚构的故事情节在”好星期五”成为事实

讲回狄更斯的名著《双城记》。丹尼和卡顿长相相似,且同时爱上露西。

露西选择和丹尼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,然而静好岁月并不长久,丹尼因德法奇夫人所害被判了死刑。

行刑前夜,卡顿潜入牢房,给丹尼下了迷药后帮丹尼换上他自己的衣服,让人将他抬出牢房。

而他自己则换上丹尼的囚衣第二天被斩首。

为了爱露西,为了保全露西的家,卡顿甘愿替丹尼死,甚至是在丹尼拒绝的时候。

《双城记》之所以叫《双城记》,是因为整个故事以动荡的巴黎和安全的伦敦平行展开。

故事最后,卡顿从伦敦赶到巴黎,替丹尼死,并让丹尼一家从巴黎安全逃往伦敦。

当我为这个故事动容的时候,突然发现好星期五就是《双城记》的现实版。

我们活在一个纷乱的世界,魔鬼将我们牢笼,死亡是我们的判决。

然而主耶稣从天上来到这个世界,在那个好星期五,来到我的牢笼中,在我还顶撞他不认他的时候换上我的脏衣服,为我的罪甘心受最羞辱的折磨和最痛苦的死。他让我穿上他干净的衣服,指给我看去天上的路。

写到这里,我泪目。

 


“惟有基督

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

神的爱就在此为我们显明了。”

【罗马书 5:8】

—– THE END —–

上一篇 Previous Post下一篇 Next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