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维维安排版 编辑:黛西

今年春假档最火的电影莫过于迪斯尼的新片,《变红》(《Turning Red》,国内译成《青春变形记》,香港版叫《熊抱青春记》,台湾则是《青春养成记》。)我就姑且将这部电影片名直译成《变红》😝。
——————《青春变形记》——————

Turning red 

导演: 石之予
首播: 2022-03-11(美国) 
单集片长: 100分钟

电影讲述的是在多伦多的一个华裔家庭,“传统”的妈妈对13岁女儿李梅的控制与李梅寻找自我之间发生的各种的狗血。

因为故事取景自多伦多,讲述的是华裔移民的故事,又是由华人女导演石之予执导,所以我们全家就在第一时间满怀期待地看了这部电影。

看完以后,心情无比复杂,感觉里面处处是坑,不吐不快。

电影里的妈妈简直就近乎疯狂。妈妈当然会留意甚至紧张女儿的情窦初开,但怎会光凭女儿的几幅画一句不问就找上男同学打上门?那一代的妈妈,当然会踌躇怎样跟女儿聊青春期和月经初潮,但怎会当着全班同学面给女儿递卫生巾?片中的妈妈简单粗暴,完全不近情理。我感觉这部电影将亚裔妈妈严重丑化,非常夸张地强化了所谓“亚裔妈妈”的刻板形象。

一部好的电影,是应该让观众看见人性的丰富,以致大人和孩子看完都能有所自省,但这部电影中妈妈极其片面单薄的形象,会让青少年,特别是亚裔青少年,更觉得若是有问题,都是妈妈的问题。

石导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灵感取自她自己的生活经历。我想拥抱一下石导的妈妈。

* 以下文字纯属剧透

影片的主线是,李梅惊恐万分地发现,当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,就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红熊猫,而等情绪平静下来,就又变回自己。红熊猫俨然成了她的第二身份。

她千方百计想隐藏这个让她尴尬无比的身份,她的妈妈和整个家族也竭力要帮她摆脱这个身份;不过在和妈妈的斗智斗勇中,李梅逐渐接受并完全拥抱了这个身份。

看似人畜无害的动画故事,却可以让千万家长细思极恐。

红熊猫代表什么?它代表你最不希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。试想一下,有一天,你的青少年孩子回家对你说,

这其中哪一个是你最最不想听到的?那就是你的红熊猫。

不是每一只红熊猫都是洪水猛兽。

我家老大初中时候的发型非常奇特,我总想叨叨他。后来想到我们小的时候,穿条牛仔裤,听个邓丽君的歌都会被视为“坏孩子“,就忍住了。“红熊猫”可能是文化和观念的差异;

邻居妈妈万分焦虑地跟我说她儿子居然要读文科,”文科读出来能作什么?!”她非常着急。“红熊猫”可能是因为自己有限的阅历和经验而带来的恐慌;

同事最近气急败坏,因为女儿交了一个黑人男朋友。“红熊猫”可能是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。

然而,不是所有的担心都是没有道理的。若这只红熊猫是变态心理?是反社会人格?是吸毒?现实生活中的红熊猫不会都像电影里的那样可爱,它完全可能是一只狰狞的黑熊猫,想吞吃我们的孩子。

还好电影里是一只可爱的红熊猫附体,但假设是一只狰狞黑熊猫呢?

李梅是在和妈妈的不断斗争中有机会享受“熊猫附体”带来的好处,在此过程中,她和妈妈的连结越来越弱,和朋友们的连结越来越强。 

停顿10秒,想象一下你家孩子今天下课回来跟你说,要和同学去一个偶像演唱会,票价200刀,你会怎么回应?

你会不会断然拒绝?因为怕感染疫情?因为怕偶像文化带坏孩子?因为票价贵得离谱?因为担心这种音乐会上会有人嗑药,不安全?因为不喜欢你孩子的朋友?因为…因为…因为…

所有的担心都有道理。但是,李梅妈妈简单粗暴的No并没能真正阻止孩子去听演唱会,却带来这些后果:李梅学会了撒谎,欺瞒;李梅用自己的红熊猫附体来赚钱(现实版会不会是靠自己性感的外貌赚钱?);李梅渐渐接受并爱上自己的红熊猫。

你我简单粗暴的No不但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,还往往适得其反。

我们的问题不是让不让孩子去演唱会,而是能不能在每件事上与孩子连结,倾听孩子,和孩子有对话,并藉着放手让孩子作决定,来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。有一种管教,叫放手:

只要不是犯法的事,我们大致都可以这样处理。

当我对孩子简单粗暴说NO的时候,孩子开始躲藏掩饰,他把我当成敌人,一心想着怎样说服或躲避我,而没有空间好好思想分析事情本身;我们可能成功阻止孩子作一些具体的事,却没有帮助孩子提高他的思辨力,自制力。

当我清楚表达我的担忧,同时尊重孩子,让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时候,孩子一开始可能会作一些不太明智的决定。当他尝到苦果的时候,我们得千万克制,不要说“我早告诉过你!”,而是一如既往温柔又坚定地爱他,支持他;孩子的辨别能力,自制能力就会逐渐成长;我们所看重的价值也会在他心中渐渐内化。

这个放手的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好。因为孩子还小的时候,能搞砸的事情的后果也越小。而若我们不敢放手,事必躬亲地替孩子作决定,鞠躬尽瘁地保护孩子,直到实在管不住的那一天,孩子没准抱一个狰狞的黑熊猫回来。

对李梅的妈妈来说,放手太难了 —— 这实在是个危险的世界。她所拜的祖宗们也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在惧怕里控制着儿女;

然而,若我们仔细留意慈爱天父待我们的方式,就能勇敢放手,不是单单因为信得过孩子,更是信得过天父的奇妙保护,我们效法天父温柔又坚定的爱,在忍耐等候中静待花开。

父母因为惧怕,样样控制,家里难免鸡飞狗跳,孩子越走越远;

父母若愿意放手,同时坚定而温柔地爱孩子,和孩子的关系才有机会越来越健康亲密。

我最担心的事是:你家娃春假要看这部电影,你因为读了这篇文章,跟孩子说NO

然后你家娃总有机会看这部电影,还把你对号入座成李梅的妈。

你不如备好爆米花和孩子开开心心看这部电影,看完诚恳又好奇地听听孩子的感受,并为之前某一个简单粗暴的No跟孩子道歉。

连结,倾听,放手,从这个春假开始。